馬頭山位于易門縣南部,總面積38平方公里。易門古縣志這樣描述馬頭山山色:“削壁千仞,上出重宵,俯瞰群峰,蒼翠之色,可遠視而不可褻玩焉?!惫湃酥徊贿^初描了山的外貌姿色,而馬頭山的奧妙遠遠不止這些。顧名思義,馬頭山,就是一座輪廓酷似馬頭的山,但這絕不是馬頭山的全部。任何一個剛到馬頭山下,初次仰望馬頭山峰頂的人,都會被這突如其來的奇雄險峻所震懾。這是橫臥在滇中易門扒河水系谷地西側的一匹神駿,它往北俯瞰著龍泉、六街一直到安寧地界,往南則俯視十街、甸中并深入峨山地界。馬頭山主峰的實測海拔高度為2364米,在滇中山區,這樣的高度根本不值一提,但險要的地勢,陡峭的懸崖鑄就了馬頭山獨有的挺拔雄峻。
也許就是馬頭山的雄峻,吸引了彝人的祖先,現有的考察證明,數千年前,馬頭山就成為了彝族的發祥地之一,時至今日,馬頭山的周邊,仍然聚居著為數眾多的彝族同胞。這些崇尚自然的彝胞,傳承了馬頭山那堅強、果敢的氣質,他們世代相傳,在祖先開辟的土地上,延展著人類的文明和智慧,辛勤而樸實。
馬頭山上的植被,多以禿杉、灌木為主,間雜著一些華山松、云南松。上山的小路邊偶爾可以看到有人采挖草藥的痕跡。讓人印象最深的,是馬頭山上的蕨菜,由于山高,常年云霧繚繞,空氣濕度大,這里的蕨菜(龍爪菜)發得到處都是,并且特別肥壯。馬頭山上的鳥很多,種類也很多,在小路邊歇腳,看著漫山遍野的山花爛漫、嗅著沁人心脾的撲鼻芬芳、聽著清脆婉轉的燕語鶯啼,真讓人受用。然而對于車水馬龍的現代社會,要找到這樣一個閑暇卻是越來越難了。
馬頭山頂的巖石很多,因此植被很稀疏,大多以草本為主。這些巖石和半山的一樣,模樣都很奇特,與人工澆筑的混凝土極其相像,大的巖塊都是有無數大小不一的卵石、礫石粘接在一起的。很多“混凝土”巖石上都有坑,卻沒有人工開鑿的痕跡。由于山體座勢由西向東,整座山體橫亙在開闊的易門縣城東南面,因此山頂上隨時都持續著強勁的南風。半山上汗濕了的衣服,幾分鐘就可風干。間夾在石縫中的樹木,都順著風向傾斜著生長,在這樣的迎風面上,它們很難保持直立挺拔的姿態。馬頭山從遠處看起來像馬鼻的地方,就是頂峰東南面鬼斧神工劈就的一面懸崖,陡峭的懸崖由山頂垂直而下,直至海撥高差達近千米的河谷。
山上流傳著彝族關于仲牟由的傳說。傳說從祖先希姆遮到仲牟由經過?31代,到仲牟由時期(至今六千多年)發洪水,惡人盡淹死,只剩仲牟由來到馬頭山,與三仙女結婚繁衍后代?!兑组T縣志》說:“城南三十里南莊,舊為烏蠻酋仲牟由所居之地?!痹谝妥迨吩娭?,也有蒙祗黎崖山(即馬頭山)、底尼等地名。馬頭山地區有古遺跡十多處,周圍彝族歷代武裝起義都到此祭祖卜卦。
山體懸崖上有著豐富的墓碑文化,那些墓碑多是明清時期留下來的。當地彝族安葬死者于馬頭山南山懸崖上,碑上刻有死者家族的歷史變遷。20多尊古墓碑是研究當地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資料,但地勢險要,要從山頭用繩子才能下去看碑文。1991年,為了收集資料編寫縣志,易門縣卓文良等人三次攀登馬頭山,不但找到了彝族始祖仲牟由避洪水的“舊居窩”,也收集了數十尊碑文。
馬頭山上還有精彩的古戰場景觀。明嘉靖三十六年,以李向陽為首爆發的馬頭山地區彝族起義,波及到峨山、安寧、昆陽、雙柏等地。云南巡撫派兵鎮壓,嘉靖44年,李向陽被殺,其余部隊再次起義。次年官兵圍攻馬頭山,進行所謂的“斬馬誓蠻”,將李向陽三部將尸體與馬頭葬入一處。從此馬頭山改為斬馬山,后來又恢復了以前的名字。當地彝族稱馬頭山為“呆摸白”,是用馬祭獻山的意思。馬頭山是古驛道的必經之路,因地勢險要,易守難攻,自古是商家、兵家的必爭之地。
馬頭山一帶的人家流傳著一種古老的奇特習俗——插柳枝。據說唐朝時期,當地的彝族不滿官府的統治,進行抗暴斗爭。唐王下令在馬頭山一帶殺300人,當殺人的官兵見一婦女背著一個大孩子,手拉一個小孩子在奔命,便問為什么背大拉小。婦女回答說大孩子是大娘生的,小孩子是自己生的,要殺就殺小的。官兵被感動了,叫婦女回去在自家門頭插上柳枝作標志,就不殺她?;卮搴?,婦女先通知其他人家插柳枝,而來不及在自家門上插,最終她被殺害。后人為紀念這位婦女而傳下插柳枝的風俗。
馬頭山中有著草箐人家。在馬頭山北面有一個溝壩叫草箐,彝語稱為“呀奪”,意思是水草豐盛的地方。這里居住著19個自然村2000余人,多是彝族聶蘇支系,這里水土豐美,方圓5公里不到的草箐有著大大小小30多個龍潭,清清的水養育了勤勞善良的彝族人民,近百人走了出去,在外從業為家鄉造福。
馬頭山上所蘊藏的神秘文化還遠遠不只這些,那雄奇的山勢、無邊的森林,還有“諸葛亮募兵馬頭山”的傳說等等都不是三言兩語可以敘述的。